星期四, 6月 24, 2021

賺回了一個新的人生



前幾天,看見一通烏來寄賣店的未接來電,以往銷售狀況都是訊息來往,直接打電話還是第一次,因此還沒回電前,心裡隱約猜出可能要談的事情。

果然,因為疫情的關係,對方不得不停業了,電話中一直說抱歉;其實另外一家寄賣店,去年就停業並把貨寄還給我,我還覺得他們可以撐一年還真是不簡單。

師字輩都要看的<觸覺不思議>


<觸覺不思議 : 從觸感遊戲、感官實驗及最新研究,探索你從不知道的觸覺世界>

作者:仲谷正史、筧康明、三原聡一郎、南澤孝太
譯者:劉格安
出版:臉譜

我的論文重點之一在研究觸覺,雖然所學是視覺藝術的藝術治療,但其實就像是書中引用高村光太郎的話:

色彩、音樂、氣味、味覺都是觸覺。「與其說五官是相互連通的,不如說他們幾乎全都是由觸覺所統一的。

藝術創作是身體力行下的產物,大部分是經由雙手製作而成,擴大來說,沒有經過身體-特別是遍佈全身的皮膚,以及皮膚連結的觸感歷程,作品不會誕生。藝術創作的觸覺會引起人體的感覺和情感,在藝術治療師的支持和指導下進行藝術創作是一個整體的身心過程。(J.Czamanski-Cohen.K.L.Weihs)

星期二, 6月 01, 2021

<瞭解孩子的內心世界>書摘--混亂與痛苦的幼兒(第八章)


<瞭解孩子的內心世界:父母與嬰幼兒的心理治療實錄>書摘
作者/Louise Emanuel, Elizabeth Bradley
譯者/ 王映淳, 吳麗琴, 林芳漪, 粘慧美, 黃郁心
出版/心靈工坊

<第八章>
混亂與痛苦的幼兒:母親未被發現的憂鬱對嬰兒與幼兒的影響

當母親受產後憂鬱之苦時,會因為陷入自己的感受,而無法專注在嬰兒的需求(例如餓了、熱了、害怕、孤單等時候而透過哭泣與躁動表達他的需求),甚至覺得嬰兒在消耗自己、是一個阻礙。如果這個嬰兒是更難照顧的類型,更會加深母親的憂鬱。

星期五, 2月 12, 2021

搞清楚你為什麼要學習了嗎?

         前一陣子提到閱讀了一些讀書方法論的書,其實這些相關書籍我從很早以前就常翻閱,也不只那幾本,讀書只是一種學習的方法之一,所以今天的重點來聊學習好了。

        我並不是很努力學習以及很會學習的人,但基本上還算樂於學習,所以喜歡研究如何學習,我發現一般人想到學習,往往是老師教授、學生聽課,把老師看得很重,如果老師在課堂上沒有"給"一些實質可見的東西,就會不滿意。

        美國學者艾德嘉˙戴爾提出學習金字塔理論,在學習兩個星期後,透過閱讀能夠記得10%,透過圖片記得30%,透過影像、示範、展覽、現場觀摩能記得50%,參與討論、提問、發言能記得70%,做報告、教學、模擬體驗、實際操作能記得90%。

星期六, 12月 19, 2020

說是,爍識,碩士

為了寫論文時看見了由彭明輝老師演講的研究生的核心能力 ─ 從文獻回顧到批判與創新,頓時心情又激昂了起來。一年多前閱讀他所寫的<研究生完全求生手冊>,就深感是一本好書,裡面對於"學問探究"這件事有很深的琢磨。


真實地說,大學畢業開始接觸社會工作,我就打定主意不會讀碩士。體會到真槍實彈的實際經驗更甚於學術領域的訓練,如果沒有想經過學術洗禮的欲望,我還真沒有那個動機,何況碩、博士在我眼中並不是一個會發光而令人想追求的頭銜。

若不是遇到了感動自己的學科,我還真不可能心血來潮讀個碩士。

星期一, 12月 07, 2020

技法焦慮


攤開宣紙,上面有各樣的油漬、滴痕,還有濃濃的麻油香(很擔心我的畫會被蟑螂吃掉…),這是大三時的水墨課作品。

有一個單元老師讓我們玩技法,自行找各式各樣的液體、膏、油、霜等等塗在紙上,利用宣紙與水、墨與油水分離等媒材特性,來實驗與創造特殊的視覺效果。

類似像這種零失敗,效果取向的創作方式,老師特別說明,通常他不會讓初學者上這樣的課程,因為太容易有精彩或充滿有趣的畫面,但這些終究是技法、效果,如果陷入在這種表面的追求,以為藝術創作就是這樣,那麼就難擁有更深入的創造能力了。

一開始我覺得滿驚訝的,通常這種遊戲式的創作不是很適合初學者嗎?

星期三, 9月 30, 2020

這是藝術治療嗎?

        上一篇文章提到在藝術治療中引起的情緒,舉了一個「愛中國畫的彼得」的例子,沒想到即使是臨摹中國畫,也能讓他幾乎情緒失控。

        不知道大家看到這裡有沒有一個疑惑 : 疑?臨摹中國畫也是藝術治療嗎?

星期日, 8月 23, 2020

藝術讓你紓壓又開心…..嗎?

        藝術活動現在和療癒、紓壓等等似乎畫上等號,彷彿只要使用藝術這元素,就可以讓人得到正向感受,是一帖簡易的萬靈丹,許多療育、療癒、陪伴等等藝術活動,特別是強調簡單、易上手、有成就感等等特色來設計。

        這也就算了,畢竟這些訴求的活動本來就不是太嚴肅,但若在真正藝術治療的活動中可能不總是如此,我也對此感到疑惑,為什麼甚少看到文章討論在創作中可能觸發的風險,或是說,可能經歷的不舒服?

星期四, 2月 27, 2020

<寄生上流>中出現的「藝術治療」

寄生上流在我的社群裡紅很久,一片好評。前些日子小金人加身,我才忍不住好奇找來看。

裡面假扮美術教師的妹妹,煞有其事地分析家教學生的畫,還說接下來已經不是美術課了,是做藝術治療。
我一邊看,一邊想(其實已經在碎碎唸):不是這樣的吧!

星期四, 9月 05, 2019

憂鬱小孩的日記療癒

一部分的日記
老家準備轉手,回故鄉整理私人物件,其中有一大疊從小學寫到大一的日記,原本想發揮斷捨離精神,帥氣丟棄,但終究捨不得,隨手一翻開,那些記得與不記得的往事,躍然紙上。

我很感激這些日記本,陪伴我度過憂鬱的學生歲月。

國小高年級時我陰鬱、厭世,日記上充滿了「恨」字,並且會寫出「希望全世界的人死光光」如此的字眼,如果當時日記曝光應該會被緊急送去輔導吧哈哈!然而到了高中的日記內容,即使遇到很受傷的事,仍然寫上: 「這輩子只想愛人,不想恨人」。

這轉變的原因或許很多,但每日的日記療癒絕對功不可沒,給了我情緒宣洩的出口;現在想想,還真是一種日記療法呢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