星期日, 8月 23, 2020

藝術讓你紓壓又開心…..嗎?

        藝術活動現在和療癒、紓壓等等似乎畫上等號,彷彿只要使用藝術這元素,就可以讓人得到正向感受,是一帖簡易的萬靈丹,許多療育、療癒、陪伴等等藝術活動,特別是強調簡單、易上手、有成就感等等特色來設計。

        這也就算了,畢竟這些訴求的活動本來就不是太嚴肅,但若在真正藝術治療的活動中可能不總是如此,我也對此感到疑惑,為什麼甚少看到文章討論在創作中可能觸發的風險,或是說,可能經歷的不舒服?
         閱讀<Ethical Issues in Art Therapy>時看見書中提到,療程開始前應先告知藝術治療的「情感風險」:在好起來之前,因為被喚起被忽視的感受與想法,所以狀態可能反而會比先前更糟糕(Moon,2019)。
        第一次看到這樣的「風險告知」,有點微微驚訝,但完全不難理解,甚至更確定自己經歷在藝術治療中這種更糟糕的身心狀態,並不是特殊現象。

        我曾經在藝術創作後,經歷了比一般情境下,更感受黑暗的心情,與發作得更嚴重地顫抖。
        當我一離開創作的瞬間,感到黑暗罩頂、全身發抖,無法站立。
        顫抖的症狀一度是我的困擾,但也曾經許久未發生,久到認為已遠離自己,但或許是藝術的手伸進潛意識中把它撈出來,讓我不得不正視。

        也曾經在結束後,突然莫名地想要哭泣,於是一個人躲在樓梯間不間斷地痛哭了一個小時,腦中並沒有特別的想法,不為了特定事件而哭,我就是感到悲傷想要哭泣。
        這輩子就算是為了什麼事件而哭,我也不會連續哭一個小時;我完全不知道發生什麼事。

        在<超越語言的力量>中,有一個短篇實例提到「愛中國畫的彼得」,一開始興致勃勃地跟著作者臨摹中國式的山水、花鳥畫,但是後來卻一直藉故逃避作畫。後來他對作者坦承,他有過在藝術治療中被觸動情緒的經驗,深知藝術的力量,但對自己而言太痛苦了,所以盡量避免這樣的活動。
        而讓彼得意外的是,沒想到即使是臨摹中國畫,也能讓他幾乎情緒失控。

       藝術能在心理衛生領域大受歡迎,因為藝術表達本來就是一種人的天性,它很容易觸動人的內心,連結到自己也甚少正視的心內世界,它很好用,但同時也可能很銳利。

        藝術創作的層面很廣,在不同人身上引發的感受與狀態也都會不同,藝術治療做為一門專業,或許就是要能瞭解這些細節,並有能力陪伴個案經歷這些混亂,並帶他走出來。

        「藝術即是治療」這個概念很好用,但不只是創作然後人就會變好這麼簡單,我到現在還難忘課堂上老師問:「如果藝術即是治療,那梵谷為什麼會自殺?」的當下,腦中“轟‘’地受到震撼的瞬間。
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附註:

關於藝術即治療的迷思,也很推薦閱讀前輩藝療師Jia-Lin Sheu的文章:
透過一位平常興趣是畫圖卻自殘的學生之時事,做的一個評論。
👉【不束縛,並不夠!有時更需要的是抱持(holding)】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