星期二, 6月 01, 2021

<瞭解孩子的內心世界>書摘--混亂與痛苦的幼兒(第八章)


<瞭解孩子的內心世界:父母與嬰幼兒的心理治療實錄>書摘
作者/Louise Emanuel, Elizabeth Bradley
譯者/ 王映淳, 吳麗琴, 林芳漪, 粘慧美, 黃郁心
出版/心靈工坊

<第八章>
混亂與痛苦的幼兒:母親未被發現的憂鬱對嬰兒與幼兒的影響

當母親受產後憂鬱之苦時,會因為陷入自己的感受,而無法專注在嬰兒的需求(例如餓了、熱了、害怕、孤單等時候而透過哭泣與躁動表達他的需求),甚至覺得嬰兒在消耗自己、是一個阻礙。如果這個嬰兒是更難照顧的類型,更會加深母親的憂鬱。
有時候有些母親會無法忍受嬰兒這種強烈的溝通,而關掉自己"感覺的開關",採取忽視的態度,因為會讓母親想起自己小時候仍為滿足的需求。

小嬰兒對於處理自己強烈的感受沒有經驗,所以如果父母能為他們忍受大部分的感覺,給予包容、細心解讀並且給予正確的回應,(例如餓了就給奶喝、感覺孤單就安慰、想睡覺就哄睡,而不是只要一哭就餵奶,或是不回應,或是雖然回應了,但帶著不耐煩、生氣等情緒看待嬰兒強烈的表達),那麼這個涵容的過程會讓小嬰兒經驗被瞭解的感覺,而不會被不安的情緒淹沒其他感受,甚至可以在過程中學習分辨自己的感覺、瞭解自己怎麼了。

如果小嬰兒發現自己哭泣的表達沒有回應,那麼他會更加瘋狂的大哭、拳打腳踢等更強烈的態度表達自己,希望能讓母親瞭解自己的需求,甚至會在無意識中認為是因為母親故意忽視自己、甚至是討厭自己:這個時候,如果母親還是無法接收小嬰兒的強烈表達,會讓小嬰兒更確認這種迫害感,變成一種惡性循環。

如果嬰兒帶敵意地將這種感覺推回去給母親,時常會成為干擾、尋求注意的來源,成長後易出現注意力困難,不利孩子在學校的學習。

還有另一種孩子,放棄和母親溝通,成為相似他那有點憂鬱的母親,成長後教師可能也會覺得與孩子難以"接通",看起來空洞無反應;那是孩子也認為教師或他人就像自己沒有反應的母親,是無法互動的。

除此之外,還有一種孩子是過早離開依賴狀態,過早顯示成熟、自給自足的樣貌,成長學習中反應的卻是自己無法忍受依賴的感覺,例如難以適應老師有著自己沒有的答案,這會讓自己感到像嬰兒般渺小無助。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