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一陣子提到閱讀了一些讀書方法論的書,其實這些相關書籍我從很早以前就常翻閱,也不只那幾本,讀書只是一種學習的方法之一,所以今天的重點來聊學習好了。
我並不是很努力學習以及很會學習的人,但基本上還算樂於學習,所以喜歡研究如何學習,我發現一般人想到學習,往往是老師教授、學生聽課,把老師看得很重,如果老師在課堂上沒有"給"一些實質可見的東西,就會不滿意。
美國學者艾德嘉˙戴爾提出學習金字塔理論,在學習兩個星期後,透過閱讀能夠記得10%,透過圖片記得30%,透過影像、示範、展覽、現場觀摩能記得50%,參與討論、提問、發言能記得70%,做報告、教學、模擬體驗、實際操作能記得90%。
學習成效多寡,也未必是老師講多少的話,老師的"給"未必是把知識料理得好好的端給你,而是"給"一些學習的條件,因此,能不能學到東西有一部分在於,學生能否參透老師使用這種方法、活動背後的想法、目標、重點,跟上這份思維然後抓住該抓住的東西,如果學生本身已經有固定想法認為"老師應該怎麼教",不符合自己想法的課程自然很難吸收。
在學習中,學生才是主體,能不能學到東西很多時候是左右於學生有多麼想學,不可否認,老師相當重要,但是如果真心想學習某科目,即使花時間抱怨老師、抱怨環境也不會增進自己的成長,倒不如帶著問題直接找老師討論、找方法補強或其他管道繼續學習,都好過把學不好這件事推諉給他人。
接下來,想討論"為何學習"這件事情。因為我也發現,有些人真的只是為學習而學習。
學習可以刺激腦內啡,讓人感到喜悅,這是無庸置疑的,但若僅止於學習,卻沒有強烈"使用"的動機,那麼就會遇到界線與許多困惑,這是我觀察後的小小感想。
因為學習通常只是一種思想理論的瞭解,應用才能讓知識在自己的生命中活起來,為了應用而學習自然會帶著更多的問題、與想解決問題的意志去學習,這在一開始的思考邏輯就和單純想學習的人會很不相同。
當然,已經出社會的人還願意學習,基本上都是帶著想應用的期待,不過,期待有很多種,也有強有弱,這都會影響學習的本質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