星期六, 12月 19, 2020

說是,爍識,碩士

為了寫論文時看見了由彭明輝老師演講的研究生的核心能力 ─ 從文獻回顧到批判與創新,頓時心情又激昂了起來。一年多前閱讀他所寫的<研究生完全求生手冊>,就深感是一本好書,裡面對於"學問探究"這件事有很深的琢磨。


真實地說,大學畢業開始接觸社會工作,我就打定主意不會讀碩士。體會到真槍實彈的實際經驗更甚於學術領域的訓練,如果沒有想經過學術洗禮的欲望,我還真沒有那個動機,何況碩、博士在我眼中並不是一個會發光而令人想追求的頭銜。

若不是遇到了感動自己的學科,我還真不可能心血來潮讀個碩士。

雖然沒有想要學術洗禮的欲望,但其實我喜愛學習,研究所課程又結合自己很有興趣的學問,基本上我很享受研究所生活,但也因此我對於研究生活也有更多感受與思考。

一年前閱讀洪震宇的<走自己的路,做有故事的人>,初看似乎是自傳式散文,再看是學習田野調查對社區發展的方法,最後體會他以人類學的方式加上自己人生創見,分享看事情與解決問題的方法,很有深度。

內容我欣賞三個部分:

1.以人類學的思維,找出需求並給與解答。

2.不看表面,而是了解需求。

3.學者內涵,生活實踐。

人類學在美國據說是學生失業率最高的主修學門,最近這個科系又上新聞,被提到的原因是在台灣每年申請轉系人數眾多,成為學生選校的踏板,在一般人以所謂的"實用性"眼光來看人類學系,可能會覺得沒出路。然而我看見洪震宇以他過去職涯所累積的經驗,結合人類學的思維與方法,在實際生活上解決不少問題,令人相當敬佩。

有些學科的學習,或是學術訓練本身,有時候最重要的未必是知識訊息本身,而是其特殊的思維與應用能力,知識訊息很多時候可以自學,知識可能會有界限,知識甚至會快速變更,但是學科背後的思維能力卻不是一時半刻可以養成,卻也是最獨特的核心能力。

我們就回到我一開始提到彭明輝老師所寫的書,裡面討論與教導研究的能力,有碩士也有博士。其中有一段從說明博士學位為什麼是冠予「哲學博士」這個頭銜,介紹博士應該有的核心能力,然而大部分的人碩、博士畢業後並沒有得到這些核心能力,「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」地唸研究所,思想沒有提升,也沒能力活用與轉化,自然被譏笑「專家不過是訓練有素的狗」。

彭明輝老師闡述了研究能力,特別是文獻探討的能力,其實可以應用在各個產業、甚至軍事、政治政策上,特別台灣是後進國家,很多問題其實早就有答案,先進國家公共領域的知識之豐富超過我們的想像,但我們總習慣靠自己力量,想赤手空拳地往上爬,所以產業上也喜歡自己從頭研發、研究,而不懂「用前人智慧,解決前人問題」。

裡面舉了許多他如何使用「文獻探討」的方式,快速解決許多領域上的問題,讓我對研究所訓練完全改觀,原來學術研究可以不是僵硬與象牙塔,真正學到到研究的本領,是可以廣泛運用,對現實世界有很大貢獻,也讓我更相信自己的信念:學習要學習核心精神,而不要陷入教科書內的知識。

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