星期一, 12月 07, 2020

技法焦慮


攤開宣紙,上面有各樣的油漬、滴痕,還有濃濃的麻油香(很擔心我的畫會被蟑螂吃掉…),這是大三時的水墨課作品。

有一個單元老師讓我們玩技法,自行找各式各樣的液體、膏、油、霜等等塗在紙上,利用宣紙與水、墨與油水分離等媒材特性,來實驗與創造特殊的視覺效果。

類似像這種零失敗,效果取向的創作方式,老師特別說明,通常他不會讓初學者上這樣的課程,因為太容易有精彩或充滿有趣的畫面,但這些終究是技法、效果,如果陷入在這種表面的追求,以為藝術創作就是這樣,那麼就難擁有更深入的創造能力了。

一開始我覺得滿驚訝的,通常這種遊戲式的創作不是很適合初學者嗎?

後來想一想,以終為始,這樣的思考模式應該有兩種面向。

如果是初學美術,特別是想讓對方感興趣、不排斥不害怕,效果取向的課程是有幫助的。幫助對方對於這個領域打開認識的大門。

所以常常小朋友的美術活動會以這種探索媒材為主。

或者也可以使用在有藝術創傷不敢發揮的成人、長輩,讓他們知道,藝術不是只有以前認識的那一套。

然而,這也有一個潛在問題,就是如果學生習慣每次都應該來點新鮮的,明明自己只體驗過基本到不行的技法,就自認為我已經知道了,我已經會了,而失去繼續往深處研究與探索的好奇心,那麼這樣的藝術活動就真的只能停在休閒娛樂的層次了。

水墨老師所指一開始不會教類似像這種零失敗的技法式創作,應該是指針對想深入學習美術的學生,因為效果式的技法容易讓人滿足於此,事實上,我們學技法是為了能駕馭我們想表現的內容,而非配合技法。

會了技法,擁有效果之後,然後呢?你的計畫是什麼?這應該是重點。

當然,創作的樂趣有時候就在於未知與驚喜,也不可能每次都做出一樣的東西,但專門者應該能把技法掌握到到某種程度,而留20%的驚奇與創意空間。

我後來觀察到,確實有些人會害怕沒有新花招可以教,會患得患失,怕被同行模仿,自己的獨特性被取代。

其實,如果懂得深耕,懂得延伸,懂得創意思維,甚至懂得在技法中尋找智慧與涵養,就不怕沒有源源不絕的教學題材或創作。

我想這也是當時老師為什麼在意我們要先擁有創作能力,才開始玩技法。

技法很好玩,技法可以有立即性的效果,但是技法不是藝術創作的全部,更不會是核心。

如果你有技法焦慮,或許可以調整一下對於技法的認知觀。

並且,在我的哲學觀裡面,被模仿沒什麼好怕的,最可怕的是那個害怕無法超越顛峰的自己。


👉延伸閱讀:

這是藝術治療嗎?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