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幾天,看見一通烏來寄賣店的未接來電,以往銷售狀況都是訊息來往,直接打電話還是第一次,因此還沒回電前,心裡隱約猜出可能要談的事情。
果然,因為疫情的關係,對方不得不停業了,電話中一直說抱歉;其實另外一家寄賣店,去年就停業並把貨寄還給我,我還覺得他們可以撐一年還真是不簡單。
藝術治療學習中
前幾天,看見一通烏來寄賣店的未接來電,以往銷售狀況都是訊息來往,直接打電話還是第一次,因此還沒回電前,心裡隱約猜出可能要談的事情。
果然,因為疫情的關係,對方不得不停業了,電話中一直說抱歉;其實另外一家寄賣店,去年就停業並把貨寄還給我,我還覺得他們可以撐一年還真是不簡單。
前一陣子提到閱讀了一些讀書方法論的書,其實這些相關書籍我從很早以前就常翻閱,也不只那幾本,讀書只是一種學習的方法之一,所以今天的重點來聊學習好了。
我並不是很努力學習以及很會學習的人,但基本上還算樂於學習,所以喜歡研究如何學習,我發現一般人想到學習,往往是老師教授、學生聽課,把老師看得很重,如果老師在課堂上沒有"給"一些實質可見的東西,就會不滿意。
美國學者艾德嘉˙戴爾提出學習金字塔理論,在學習兩個星期後,透過閱讀能夠記得10%,透過圖片記得30%,透過影像、示範、展覽、現場觀摩能記得50%,參與討論、提問、發言能記得70%,做報告、教學、模擬體驗、實際操作能記得90%。
為了寫論文時看見了由彭明輝老師演講的研究生的核心能力 ─ 從文獻回顧到批判與創新,頓時心情又激昂了起來。一年多前閱讀他所寫的<研究生完全求生手冊>,就深感是一本好書,裡面對於"學問探究"這件事有很深的琢磨。
真實地說,大學畢業開始接觸社會工作,我就打定主意不會讀碩士。體會到真槍實彈的實際經驗更甚於學術領域的訓練,如果沒有想經過學術洗禮的欲望,我還真沒有那個動機,何況碩、博士在我眼中並不是一個會發光而令人想追求的頭銜。
若不是遇到了感動自己的學科,我還真不可能心血來潮讀個碩士。
有一個單元老師讓我們玩技法,自行找各式各樣的液體、膏、油、霜等等塗在紙上,利用宣紙與水、墨與油水分離等媒材特性,來實驗與創造特殊的視覺效果。
類似像這種零失敗,效果取向的創作方式,老師特別說明,通常他不會讓初學者上這樣的課程,因為太容易有精彩或充滿有趣的畫面,但這些終究是技法、效果,如果陷入在這種表面的追求,以為藝術創作就是這樣,那麼就難擁有更深入的創造能力了。
一開始我覺得滿驚訝的,通常這種遊戲式的創作不是很適合初學者嗎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