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所以,其實現在這狀態也很好。」我歸納結論。
「可是,我還是比較想要畫漂亮耶!」長輩歪頭想了想,篤定地回答。
其實我們評論之時,容易只是滿足自己觀點的表達,而不是滿足對方的需求。
有一次在老人據點下課後,恰好跟一位長輩搭同一班公車,於是是在車上對話。
他聊到覺得自己畫太醜這件事,我跟他分享,他們這樣呈現的樸拙感覺,反而是很多藝術家追求的。
我分享一位插畫家表示,小時候花了很多時間學習如何把蘋果畫圓,長大後卻又要花好大的力氣把學習如何把蘋果畫不圓。
其實畢卡索也說過,他花一生學習如何像孩子一般畫畫。
「所以,其實現在這狀態也很好。」我歸納結論。
「可是,我還是比較想要畫漂亮耶!」長輩歪頭想了想,篤定地回答。
這讓我當時思考很多。
每一個人接觸藝術的時間長短都不一樣,因此了解和體會的層面與階段也不會一樣。
有時候如果abcd 是一個歷程,可能我因為走過了ab所以體會c,但你因此要求一個人要馬上體會c而且還不能先經歷ab,這真的是太本位主義的思考了。
當然我也不是鼓勵,好吧你就慢慢磨,在ab中磨個夠吧!
我的意思是,滿足對方當下的需求。
藝術的表現,每個人都有當下的、內在的需求,有人重抒發,有人想表達,有人追求成就感與自我表現。
仍然可以在未來有機會慢慢分享abcd, 只是,當下的他想要什麼?
雖然我常提到,欣賞那真實而不漂亮的,但不代表我否定漂亮的、寫實的、有技術的。
只是感到人們比較容易忽略了那不漂亮的美好,才會比較常提。
其實我們評論之時,容易只是滿足自己觀點的表達,而不是滿足對方的需求。不論是認為:「這樣比較好、比較美」,還是認為:「樸拙最好、不要改變」,都是自我觀點。
但,對方的需求是什麼?而我能給他什麼?
那位長輩回應時篤定的表情,常浮現腦海警惕我。
👉延伸閱讀: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