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我期待與現實
相較於之先前美術教學經驗都是在學學生,最近接觸成人教學後,我發現一件有趣又令人苦惱的事情,那就是成人容易期待自己一開始就有很好的表現。
帶長輩創作的時候,有些長輩其實畫出來的東西很有自己的風格和美感,我覺得很棒很優秀,但他們往往不會欣賞與喜歡自己這種樸素藝術的風格;人們就是喜歡畫得像、畫得漂亮。
有時候我覺得又好氣又好笑,不解人們為什麼沒有想過,那些畫得漂亮、有質感的作品,也都是作者練習練習再練習的成果,不是一生出來隨手揮個筆就能出現的。
既然自己沒有這樣投資過,又怎麼會想要期待這樣的表現?
學習的態度就是生活的想法
其實我們在生活的時候也總會是這樣,期待與想像中自己的樣子,與真實自己的樣子有落差。也很容易在沒有付出多少的情況下,期待達到好的表現。
這個時候就會出現以下兩種情況:逃避型與不知深淺型。
逃避型
很多人因為覺得自己畫不好所以索性都不畫。
先要說明自認為”畫得不好”這個結論,很多原因可能是學習過程所受到的評價、或是社會氛圍造成。
但是就如我前面所說,好不好這件事,是要看從哪一個角度切入,如果要從畫得像這個標準,當然是一翻兩瞪眼,沒有經過練習與學習,怎麼可能一畫就像?
如果本人沒有想要繪畫的慾望,那就算了!
但是如果想畫又怕畫不好,這時候就會很糾結,然後想逃避、否認、或各種心情與反射行動就會出現。
我先舉手承認從小到大我都是這類型,希望自己做得好,但是又做不到自己期待的那樣時,我就會逃避。
國小美術班畢業,繼續在畫室學畫的我,國中參加了美術社,老師示範完畢下來巡視同學的作品,我覺得不滿意因此雙手遮住畫紙,堅決不讓老師看,僵持了半天,老師說:「妳這樣我怎麼教妳?」我才突然驚覺,對耶!然後把手移開。
專業領域的人也會有這種心情喔!所幸不至於是放棄,但逃避的機轉總是用別種形式出現,這個個性,大約到近一年才稍微好一點點。
不知深淺型
再來談不知深淺型。
近日恰巧看到一篇文章,指出當我們在學習一個新領域的時候,很容易認不清狀況而過度自信。(全文見:為什麼無知往往比知識更能讓人產生自信?)
這是個很有趣的文章,但反思自己在各個領域的學習歷程,以及觀察一般學習視覺藝術的成人,會發現真的是如此。
關於這點,雖然沒有什麼實驗根據,但我自己很有感受,先前甚至想寫一篇”當你覺得不容易時,你才真正開始有點懂這個領域”
的文章,因為有感人們太容易認為 : 這個很簡單嘛!
這個時候會輕忽真正的專業,或錯估自己的狀態。
但是抱持這種心理的人,一旦面對真的考驗與現實,就會更加重挫敗感:原來跟我想的不一樣。
這兩種情況,是我觀察到,我身上會有,很多人身上都會有的心態。
學習繪畫是這樣,生活時也是如此。
接受當下讓你更容易達到自己期待的目標
去年因為反思自己的困擾與各種問題時,突然體會到”接受當下狀態”的美學 :
接受帶領團體每一位對象原本的樣子,也接受自己現在的樣子;接受不是指不再追求進步或擺爛,單單就只是接受。
接受是指瞭解現在的狀態,但不指責這樣的狀態 :
就像是自己沒有在繪畫這件事情上努力,卻希望自己能有好的表現,就是搞不清楚現在的狀態而高估自己,面對真正的考驗時反而產生更大的挫敗感,因此會產生各種攻擊自己或逃避的想法。
例如,我不行、我不會、我很糟,我不可能…
其實你只需要瞭解,接受,然後按部就班前進就可以了。
在生活中也是這樣,瞭解我現在處在哪個位置 ? 我知道我有要改進的地方,我現在就只能做到這個狀態,接受、理解、研究,然後等待未來可以更改變,而不是在當下花時間花心力去責怪自己、對自己憤怒。
對待他人也是,接受他現在的狀態,縱使你可能認為(或希望)對方應該要如何如何(誰誰應該要負責任啊!長輩應該要有長輩風範啊!孩子應該要聽話啊!等等等),但就像是自己也不是一百分,我們應該接受身旁人們不是一百分的狀態。
然後,尋找如何補足分數的方法。
這需要等待,也有可能等不到,但無論如何,都不需要花過多力氣和這個狀態對峙。
接受當下是一種擴大版的正念
今年接觸到”正念”,這個典出佛教用詞,但是現在在心理界火紅的一個方法。”正念”不是逼自己在腦裡面只能有"正向"的想法,而是覺察自己的狀態,不帶批判,以接納的方式接受每一個腦中出現的念頭。
深感這真是一種擴大縮小的生命美學。
這種"了解現況、接受當下"的功夫,不論縮小時間點,在我們正在憤怒、憂鬱、哀傷等情緒爆發的瞬間,或擴大到審視自己生命當下的狀態,都是必須學會的功課。
唯有正確認知自己的座標,才能在期待的航道中正確行走。
屬於我的同伴卡冥想小撇步
機會真的是給準備好的人嗎?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